五十年雕刻功力,為梁豐助帶來了數(shù)不清的榮譽,他因此成為衡陽竹雕藝術的代表人物。
姓名:梁豐助
地點:起于衡陽縣石市鄉(xiāng),現(xiàn)居南岳
絕技:擅長竹雕,木雕也頗有建樹
特點:刀法細膩,線條流暢
名片:1994年被聯(lián)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中國民間文藝總協(xié)會聯(lián)合授予“民間藝術家”稱號,1998年被“民間工藝美術協(xié)會”授予“中國民間藝術大師”稱號,2005年被湖南省評為“十大藝術門類”繼承人,2009年入選“共和國六十年建設成就郵票人物”
梁豐助有一雙“化腐朽為神奇”的手,常人眼里平淡無奇的竹根,他能變成神形兼?zhèn)涞乃囆g品。
五十年的雕刻功力,為出身“竹雕世家”的他帶來了數(shù)不清的榮譽,但這不是最重要的,最重要的是,在梁豐助及“梁豐助們”的努力下,衡陽的竹雕藝術在全國獲得了極高的地位,被譽為“中國三大竹雕藝術之鄉(xiāng)”。
癟癟的異形竹上,他刻上水滸108將
這是一棵異形竹,因為普通竹子是圓的,而這根卻是癟的,癟得竹面幾乎重疊在一起。
這根竹子是梁豐助的女婿2005年路過一個村時發(fā)現(xiàn)的,當時它長在石頭縫中,匍匐在地上,奄奄一息,與石頭接觸的部位,彎成了癟癟的形狀。
女婿知道梁豐助喜歡收集異性竹,于是花十塊錢買了下來,他一見,果然歡喜的不得了,因為這種形狀的異形竹非常罕見,梁豐助打算在上面刻水滸108將。
竹子大約二十厘米寬,七八厘米厚,他把這根竹子切成了兩截,變成了一對,這樣,一截竹子可刻50多個人物,在這么小的空間要刻這么多人物,難度可想而知。
在動刀之前,他進行了精心構思,因為一旦出錯,這根來之不易的材料就會廢了,刻完這108將,花了他半年多功夫。
正是這幅作品,在2006年舉行的“中國首屆民間藝術高層論壇”中摘得銀獎。
9月20日,記者在梁豐助的作品展示廳里見到了這對作品,只見刀法細膩,線條流暢,人物布局有序,表情生動,栩栩如生,其雕刻功力可見一斑。
這對作品有人曾出價2萬元購買,但梁豐助婉言謝絕。
雕刻時光50年,他獲各類大獎無數(shù)
今年66歲的梁豐助,字秋初,號谷懿,是衡陽縣石市竹雕藝術的第四代傳人。
石市盛產(chǎn)楠竹,這里的楠竹與別的地方不同,根根如水桶般粗壯,因此,當?shù)匕傩盏纳a(chǎn)工具及生活用品多用楠竹制成,由此催生了竹雕藝術。石市竹雕工藝源遠流長,早在漢代已經(jīng)具有相當?shù)囊?guī)模和水平,明清兩代成為鼎盛時期,作品“遍及大江南北名樓古剎”。
梁豐助出生在石市鄉(xiāng)金屏片(當時為金屏鄉(xiāng))中林村,自幼隨父習藝,刻技日臻。
1972年,美國總統(tǒng)尼克松訪華,梁豐助的表哥劉喜玉的竹雕作品“牧童放?!北恢醒脒x為贈送給尼克松的禮品,轟動一時。不久,衡山縣創(chuàng)辦了衡山縣工藝美術廠,由劉喜玉當廠長,1978年,應劉喜玉之邀,梁豐助從石市來到衡山。
1980年,南岳大廟大修,從衡山縣工藝美術廠請了六位雕刻師雕刻菩薩,梁豐助是其中之一,1984年,南岳建區(qū)后成立了南岳工藝美術廠,梁豐助便留在了這里,一干就是二十多年。
回望來路,梁豐助就像麥田上的農(nóng)夫,勤勞的汗水換來了沉甸甸的收獲,他的竹雕大多取材于佛教文化和山海經(jīng)的神話故事,刀法細膩,線條流暢、造型生動,給人形神兼?zhèn)?、動靜相宜的美感。
對于雕刻成果,最有力的證明莫過于在各項賽事中獲獎,而這50多年來,梁豐助獲獎不計其數(shù):早在1972年和1973年,他的竹雕作品就在廣州交易會成交,1986年,上海中華旅游紀念品聯(lián)合開發(fā)總公司收藏其竹雕“壽星”一件; 1990年,他的竹雕作品在北京勞動人民文化館舉辦的亞運會藝術節(jié)展出;1991年,他的福祿壽、達摩、鐵拐李等五件竹雕作品被湖南省博物會會員收藏,并刊登在民間雕刻畫冊上,木雕“麒麟送子南天門”榮獲第二屆世界華人藝術大賽“國際名譽金獎”,竹雕“十八羅漢”獲得名特新優(yōu)“金獎”…….
1998年,中央電視臺1、4、7套節(jié)目曾連續(xù)播放“雕韻”專題片,詳細介紹了梁派雕刻藝術,這是對他雕刻技藝最大的總結與肯定。
后繼有人,欲將竹雕藝術發(fā)揚光大
今年8月,省人民政府公布了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(chǎn)名錄,“石市竹雕”入選,
盡管南岳住了30多年,梁豐助的石市鄉(xiāng)音依然未改,他面色紅潤,聲音洪亮,底氣十足,完全不像一個六十多歲的老人。
他最為欣慰的是,后繼有人,因為兒子梁鐵球已成為市非物質文化遺產(chǎn)項目——石市竹雕梁派雕刻藝術世家的第五代傳人,其作品也多次參加全國、全省展出并獲獎,其竹雕工藝品遠銷海外,現(xiàn)在,兒子又創(chuàng)辦了衡陽市南岳區(qū)豐助工藝美術培訓中心,為全國的廣大青年提供了實習機會,志在使民間工藝發(fā)揚廣大。
現(xiàn)在的梁豐助,依然刀耕不輟,名利已被他置之腦后,他追求的是,刻出傳世之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