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南岳當?shù)爻B牭健澳显劳ā币痪淇陬^禪:“不到藏經(jīng)殿,不知南岳秀”。 所以到了南岳的人應該去藏經(jīng)殿游覽,就會知道它絕佳之處,也可以說到了藏經(jīng)殿才知道為什么南岳以秀聞名。
藏經(jīng)殿在祥光峰腳下,又名祥光寺。本寺始于南朝陳光大2年(568),為天臺宗二祖慧思大師所創(chuàng)建,當時名小般若禪林?;蹘煷髱熓顷惞獯笤?567)率門四十余人來到南岳衡山,傳說在南臺寺海印禪師的啟迪和幫助下,與南岳圣帝奕棋得勝,獲得了如今福嚴寺這塊寶地,創(chuàng)建了“般若禪林”。因為慧師大師善于演講《般若經(jīng)》,故寺名為“般若禪林”。后來由于“般若嬋林”法徒云集,信徒不斷,香火甚旺。但大師想潛心鉆研佛學,于是離眾獨居,選擇了這處清幽僻靜的地方,創(chuàng)建了一座小寺院,名曰“小般若禪林”,以“小”與山中的“般若禪林”有別。爾后歷宋、元兩朝,到了明代。明太祖朱元璋賜《大藏經(jīng)》一部藏于該寺,便改名為藏經(jīng)殿。明萬歷年間,寺宇遭到火災,燒成廢墟,《大藏經(jīng)》也失散不全。后來有一侍郎奏請朝廷,又得修復,并更改寺名為“祥光寺”。因山高地僻,僧徒游人均很少來此,故又廢敗。到了清朝初年,寺舍又一次為僧徒修葺,重振佛光,并改寺名為“普光殿”。據(jù)志載:清雍正13年(公元一七三五年),該寺田產105畝??梢姰敃r香火甚為旺盛。
可是后來又于清光緒初年(1875)又遭圮廢。直到1933年6月,當時的南岳管理局,在今藏經(jīng)殿旁邊發(fā)掘出一塊為清康熙年間普(日山)和尚撰記的碑石,發(fā)現(xiàn)該處原是古時的“小般若禪林”。當時身任湖南省府主席何鍵來南岳得能知此事,就捐資巨萬,倡議修復。當時南岳管理局局長王涵川力主其事,并于1934年重修殿宇,使廢沒已久的古寺得重光,并復名為“藏經(jīng)殿”。建國后,它就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殿舍由南岳佛道教生產合作社僧尼居住,植樹育林,守寺護殿。文化大革命中,佛像被毀,幸殿宇無恙。殿中原有的佛像在十年浩劫中被毀?,F(xiàn)在殿中供奉的是毗盧遮那佛像,佛像系純銅鑄造,全身鍍金。像高1.32米,重256公斤。它是華裔泰國企業(yè)家黃彰任先生和歐陽愚女士1982年捐贈,用專機從泰國運往廣州,然后由南岳管理局派專車去廣州迎回南岳安放此殿的?!芭R遮那”是梵文音譯,其意是“光明遍照”、遍一切處“、大日”,也稱為“法身佛”。乃《華嚴經(jīng)》所說蓮花藏世界的教主。其所坐的蓮花座是千葉蓮花,每一芝瓣代表一個三千世界,整個蓮座代表華藏世界。殿中的“毗盧遮那佛”像端座在金色的蓮臺上,神態(tài)慈祥莊重,全身華光艷艷。加上雕花精致的神龕,使得整個佛堂十分莊嚴肅穆。佛殿正中兩個聳立支撐殿宇的花崗巖柱上,左刻著一副對聯(lián):“我佛所宗,真如貝葉;右刻著眾經(jīng)之長,妙法蓮華。”
“藏經(jīng)殿之秀”是“南岳四絕”風光之一。寺坐落祥光峰腹,東扶天柱,西撫雷祖,南擁蓮峰,北宗祝融。祥光峰屹立四峰之中,接萬山之會,登巔遠眺,云氣空濛,四時變幻,嘉樹奇花,泉聲鳥語,耳目所接,無美不收。藏經(jīng)殿就坐落在四周叢山環(huán)抱,花樹扶疏忽之中,因為它藏在嶺腹,只有居高或者臨近,才能看到這個色彩絢麗的古剎。它的結構較簡單,只有一棟殿宇,象一座大的莊園別墅:正中為佛殿,兩端出橫屋,有軒敞的樓房,四周有丈多寬的石砌階基包繞,26根石柱矗立,碧瓦丹甍,畫檐雕棟,富麗堂皇。殿前廣場寬闊,可以停車回馬,游山汽車可以直達廣場。廣場左側有香積廚。
據(jù)植物學家考察,在藏經(jīng)殿周圍1平方公里的范圍,有500多個植物品種,奇花異草,四時芬芳。殿后有一株五百多年的白玉蘭,徑粗尺多,高達兩丈,上大小下,迎春開放,隔山聞香。繞寺四周,有3米多高成片的云錦杜鵑,初夏盛開,朵朵紫紅,叢列成球,燦若云錦,絢麗奪目。殿周有一大片古林叫“無礙林”林中有3株有趣的古樹:一株是金錢柳,盛夏開黃花,花和果子象串串銅錢,因而被稱為“搖錢樹”,為第三紀古熱帶植物區(qū)系孑遺種;一株是“連理枝”學名叫短柄青岡,枝干外長,又屈曲回來,與母枝相連,人們便給它一個象征堅貞愛情的雅號叫“連理枝”;還有一株是一個蔸根上長出青岡樹與山毛櫸兩種不同的樹來,名叫“同根生”。
藏經(jīng)殿的古跡和傳說也很多。殿前有靈田,每當秋夜,飛光如燭,可是照見古殿老林蔭的輪廓,舊說上是佛光,實則是螢蟲聚舞,閃閃發(fā)亮所致。附近還有梳妝臺、釣魚臺、允春亭、古華居、水月寺、龍池等勝跡,并有他們各自的傳說。
來源:南岳新聞網(wǎng)
編輯:彭俊